“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”。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,也是夏季第五个节气。起于七月七日(农历五月二十八)止于七月二十二日(农历六月十三)。农历书记载:“斗指辛为小暑,斯时天气已热,尚未达淤极点,故名也。”也就是说,天气已经很热,但尚未到最热的时候,所以叫作“小暑”。
小暑时节天暑下迫,地湿上蒸,光照强,雨水多,外界气温高,气压低,湿度大,空气流动小。因而,“暑”和“湿”就成为小暑的主要气候特征。
? ?那小暑节气如何养生呢?
心属火,夏季与心相应,故小暑时人们易出现心神不宁,烦躁;小暑时节暑气下逼,湿气上腾,湿热聚集,多表现为肢体沉重,身重而痛,湿疹,口苦,小便短赤等,所以小暑节气养生的原则是调养心气,清热利湿。
1.小暑重养心
小暑时节,天气炎热,人们容易烦躁不安,爱犯困,少精神。
心为五脏六腑之首,有“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之说,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。所以,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,在养生健康方面,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,养护好心脏。
中医认为,平心静气,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,使心情舒畅、气血和缓;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,也符合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。所以,夏季养生以“心静”为宜,心静自然凉
2.小暑要养好脾胃
小暑养好脾胃,关键注意两点:饮食适量和忌寒凉。
夏天,很多人对冷饮特别偏爱,但脾胃喜温,过多的寒凉会伤到脾胃,因此冷饮要少吃,最好不吃。此时应以清淡食物为主,并注意饮食节制,食至七、八饱为宜,多食冬瓜、白萝卜、番茄等,并配以菊花茶、绿豆汤等饮品解暑。
3.饮食养生 :合理饮食
小暑属长夏,阳热下降,水气上升,湿邪易困脾胃。此时要注意清热解暑,健脾利湿。饮食以淡补为主,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。
小暑饮食有“三宝”:
莲藕:能清热、养血、除烦。将鲜藕用小火煨烂,切片后加适量蜂蜜食用,有助于安神。也可将鲜藕切片,佐以小葱清炒,味道爽口,同样也有降暑效果。
黄鳝:性温味甘,属补性食物,有补虚损、除风湿的作用。暑天湿气对体内有寒、有湿或体虚之人尤为不利,此时吃黄鳝,与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思想一致,起到“冬病夏治”的效果。且民谚有云: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,此时的鳝鱼不仅味美,滋补价值更高。
绿豆芽:可以清热解毒、利尿除湿。同时,绿豆芽的热量很低,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,可促进肠蠕动,具有通便的作用,是人们公认的夏季瘦身佳品,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。
4.运动养生:少动多静图3
小暑养生提倡“少动多静”,尤其是老人与小孩,以及体质较弱的人。可以在清晨或者晚上比较凉爽的时候,适当进行小幅度比较缓和的运动,比如打太极,散步,慢跑等。运动只需要感觉到出汗就行,没必要运动到大汗淋漓,剧烈运动很容易导致脱水,引发不适,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需要格外注意。
5?? 刮痧防暑
小暑节气后即将迎来三伏天,此时易出现呕恶头昏等中暑症状,可采取刮痧疗法。用刮痧板或酒精消毒过的纱布,上下刮背脊两侧,或肋骨两侧或额头,出现紫暗色即可,为避免对皮肤刺激过大可事先涂抹刮痧油,或者涂上清凉油刮。解暑也可服用藿香正气丸(水),多喝绿豆汤、荷叶、藿香代茶饮,出汗多要及时补充淡盐水。
6.“冬病夏治”三伏灸
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。“三伏天”阳气最为旺盛,根据中医“天人相应”的理论,人体阳气在三伏天也达到了四季的最高峰。此时人体腠理疏松,气血畅通,药性易于深达脏腑,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,既可温经散寒通络,又可调整脏腑,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,对减轻或防止疾病复发可获得良好的疗效。
艾灸时间:一天当中上午最佳。
艾灸方法:取艾条一支点燃后,在穴位上方约10~30mm处熏灸或灼灸,一般每穴灸20分钟左右,至皮肤温热发红,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。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。
三伏灸常见取穴:
1、大椎穴:位于第七颈椎棘下凹陷中。
主治:咳嗽,头痛,鼻炎,肩背痛,颈椎病等
2、肺俞穴: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主治: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,咳痰,喘息等症。
图6
3、天突穴:位于前正中线,喉结下方的凹陷处。
主治:咽炎、喉炎、扁桃体炎、喘息等疾病。
图7
4、膻中穴:位于前正中线上,两乳头连线的中点。
主治:胸部疼痛、心悸、呼吸困难、过胖过瘦、呃逆、缺乳症等。
治未病科? 苏常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