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流传的诸多关于刺激足三里穴的养生谚语。南宋·温革在《琐碎录》里说“若要安,三里莫要干”是一个典型的代表,其基本含义是:足三里穴经常做艾灸,达到化脓灸的地步,能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,人就会比较平安。比如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第二十九卷的“灸例第六”一节中讲到“凡人吴蜀地游官,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,勿令疮暂瘥,则瘴疠、温疟、毒气不能著人也,故吴蜀多行灸法”,虽然此文中没有直接写明身上常灸的两三处就是“足三里”,但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至少应该包括足三里穴。从现代中医临床观察,化脓灸可能很有效,但给患者造成的是二度烧伤,如果患者有糖尿病等影响皮肤愈合的疾病,可能产生严重后果,所以足三里“不干”的刺激模式不容易被现代人接受。而足三里是公认的保健要穴,实践中大家熟知的针刺、点揉、温灸、局部刮痧、贴药等均可产生疗效。我们发现足三里放血疗法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。
项目名称
足三里穴及其局部静脉放血疗法。
医疗物品
1毫升注射器,2毫升注射器,消毒棉签,75%医用酒精消毒湿巾,医用橡胶手套,医疗用托盘,消好毒备用的真空抽气罐。
操作方法
浅刺放血和深刺放血两个步骤。
推荐患者端坐在诊断床旁边的椅子上,上下肢呈90度角,裤管卷至膝关节上。医者蹲在患者前方。
第一步浅刺。在足三里穴区域找突出的静脉(一般胃肠有病时,静脉多见突出),消毒后可用1毫升注射器刺破静脉近皮肤一侧,便于黑黯的血液流出(如果刺穿静脉,则部分血液会渗入皮下软组织中),故不要刺穿静脉。待出血自止后,再用适当型号的真空抽气罐反复多次抽出静脉中的血,直到出血量明显减少或血液由暗变红。
第二步深刺。取2毫升注射器,更换进针点(尽量测量准足三里穴,进针深度1至3厘米,仅少数患者可酌情做捻转提插)出针后观察有无自行出血,如果仅有少量出血,则可以用真空罐拔血,可反复多次,直到血量明显减少或颜色变红。
注意
1、强调椅子放在诊断床旁边,是防止小概率晕针时便于迅速停止治疗,把患者扶上诊断床上平卧休息。
2、部分患者局部静脉压力较大,会出现血液“喷出”,所以要及时用湿巾接住(不要按住出血点)。
3、放血完成后局部必须严格消毒,极少数患者可以用创可贴贴敷。
4、深刺拔罐后,局部可能皮下“起包”,这是静脉血渗出在皮下,不用揉按,一般几个小时后能自行消散,很少出现瘀斑。
放血频率
1周1次,2周1次,1月1次,或根据患者的感受和足三里穴局部变化调整针刺频率。
适应症
胃脘痞闷、胃脘疼痛等属于脾胃病实热、实寒、瘀血等证,部分寒热虚实错杂的证。免疫力偏低但属于上述证型的成年人。
禁忌症
血友病,局部皮肤溃疡,糖尿病皮肤愈伤能力下降,正在服用华法令、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。孕妇,婴幼儿,贫血属于气血两虚证。
(本例患者是第二次治疗,第一次治疗前患者胃中热痛,放血过程中就感觉热感消失,没有出现晕针)